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久久99国产一区二区-久久99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div>

深化專業建設內涵,析鞏固專業建設成果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14-08-04
簡要:論文摘要:國家示范高職建設為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專業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示范項目在驗收合格后,示范院校需要繼續深化專業建設內涵,充分發揮政

  論文摘要:國家示范高職建設為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專業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示范項目在驗收合格后,示范院校需要繼續深化專業建設內涵,充分發揮“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的功能,打造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推行“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模式和“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建設保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和實訓條件,由此鞏固示范院校專業建設成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論文關鍵詞:國家示范高職;深化;專業建設;內涵;鞏固

  目前,國家示范高職建設院校已完成建設任務,經教育部、財政部驗收合格后,正式成為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示范性高職院校承載著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任,是我國高職教育全面推進的一項試點,改革才剛剛起步。因此,在示范項目驗收后,示范院校專業建設工作決不能淺嘗輒止,還需要深化專業建設內涵,鞏固示范建設成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特色鮮明、全國一流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發揮“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功能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技術研發與培訓的基本辦學模式,是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體制基礎。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只有在政府主導下才能有效地開展。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在合格驗收后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繼續深化“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的內涵,最大限度地發揮平臺的功能,為高職專業的建設和改革提供平臺、機制和制度的保障。

  (一)繼續爭取政府加大對國家示范院校建設的支持力度。在當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管理平臺建設面臨很大的困難,高職教育要改變買方市場現狀,必須繼續深化“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內涵[1],爭取政府加大對國家示范院校建設的支持力度,形成供需雙方都來關心學生培養質量的局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方面主要表現在:需要政府根據本地區“十二五教育發展綱要”的布局,落實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法規的配套,建立一套剛性制約機制,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施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政府主導行業引領職業教育的發展,使政府明確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明確行業制定區域性的職業分類標準、職業人才規格、職業準入標準,提供區域性的職業崗位人才需求情況,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認證和職業技能認證,使職業院校的教學標準符合行業標準;需要政府搭臺,建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共建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長效機制。

  (二)繼續完善“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的架構和內涵。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在建設期間,各建設學校均搭建了具有學校和專業特色的校企合作辦學的管理平臺,這些管理平臺的建立,為重點建設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本條件,但由于建設期短,管理平臺的架構還不盡完善,平臺的內涵建設還不夠深入,需要繼續完善“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的架構和內涵。

  1.建立“多元化”的“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架構。“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的架構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平臺是政府與政府共建國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臺,表現為學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與行業的政府管理部門共建學校的辦學管理平臺,如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與重慶市煤礦安全監察局、重慶市煤炭工業管理局達成共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管理平臺;第二層次的平臺是政府與行業共建國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臺,如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與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達成共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管理平臺;第三層次是學校與行業企業根據“雙贏”原則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臺。辦學管理平臺架構的層次性決定合作的力度和效果。

  2.完善“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的內涵。從學校層面,需要繼續爭取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完善三個層次合作辦學管理平臺制度建設,使合作辦學制度化,而最重要的工作是將合作辦學管理運行機制落到實處,形成長效機制。從專業層面,應該充分依托學校搭建的“政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在形成的機制和建立的制度保障下,進行專業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并在實踐中充分利用專業的資源優勢,搭建專業層面的校企合作管理平臺,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運行保障機制和管理制度;有的專業可依托專業的場地資源、人才需求優勢等“引企入校”,形成利益共享的管理平臺,搭建校企合作的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具有深厚行業背景的專業,還可根據行業對特殊崗位人才急需的情況,采用“訂單培養”方式,根據企業的要求來確定人才培養規格,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搭建學校和企業合作辦專業的教學管理平臺。

  二、打造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示范院校建設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國家示范院校重點專業建設時間短,重點建設專業占學校專業的比例較低等原因,重點建設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內容尚需要進一步深化,況且重點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果也需要在學校其他專業和其他高職院校進行推廣。因此,將階段性建設成果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永久性的實力,打造具有鮮明專業特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國家示范院校一項長期性的工作。

  (一)專業設置要有深厚的行業背景和人才需求基礎。高職專業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滿足兩個前提:一是高職專業的設置要有深厚的行業背景。高職院校要根據培養人才主要服務于地方和區域的特點,充分研究地方和區域的產業布局,準確定位高職專業的服務行業,為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找到行業背景。二是高職專業的設置要有人才需求的基礎。高職院校要充分研究服務地方和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充分研究地方和區域經濟對專業人才的中長期需求情況,只有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有需求的渴望,才可能存在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的內在動力。因此,只有變閉門辦學為開放式辦學,掌握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摸清所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脈搏,動態地優化專業結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才有實施的行業條件和需求基礎。

  (二)專業要采用“校企合作”的建設模式。高職專業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依托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實現專業建設的“六個共同”,即:校企共同定位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群;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共同組織教學和實施教學評價;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基地。推行 “六個共同”的專業建設模式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盡管實施難度較大,但是深化專業建設內涵的努力方向。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共同進行的專業建設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和總結,可以凝練出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三、構建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一)滿足三個設計目標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和“技能型”可以理解為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復雜程度較高,應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這一培養目標,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時要同時滿足三個設計目標,即“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目標定位”,“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置”和“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并重的模塊設計”。

  (二)樹立兩種課程觀念

  課程體系設計一是要樹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觀。以職業崗位群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要求為設計依據,以技術知識、技術能力的獲得和職業素質的養成為出發點,來設計課程體系。二是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實踐觀。積極尋求職業需要與學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在課程設計上創造學生參與的條件,體現學生參與的要求,更多地考慮學習者的特點,以達成課程的目標。

  (三)遵循一個生成機制

  課程體系設計要遵循“職業崗位群需求導向”的課程生成機制。即先定位專業的職業崗位群,接著分析完成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需要職業能力和素質,然后根據職業崗位群需求來開發課程。這樣,課程內容來源于工作實踐,能夠反映學生未來崗位工作的實際,能夠滿足行業企業對崗位員工的能力要求,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

  (四)采用系統化的設計方法

  課程體系設計可采用兩種系統化的設計方法,一是職業導向的系統設計法,選擇與職業工作相關的“行動領域”(工作任務)為載體,系統設計“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和“專業學習領域課程”融合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二是能力導向的系統設計法,選擇職業崗位群的“能力”為載體,系統設計支撐崗位群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四、推行“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模式和“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在構建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要將“工學結合”落到實處,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就成為高職院校深化專業建設內涵的具體工作。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模式

  “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模式是依托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平臺,專兼職教師共同開發高職課程的建設方式。校企共建課程的最大優勢在于,兼職教師熟悉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熟悉崗位員工的職業成長規律,便于開發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導向的“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內容。專職老師熟悉課程的教學規律,便于開發適合教學規律的課程教學內容。在課程建設中,專兼職教師能夠發揮各自優勢,選擇與職業的工作過程密切相關的項目作為載體,來設計教學情境,保證高職課程“工學結合”目標的可操作性,同時可實現高職課程從學科導向課程向工作導向課程的過渡。

  (二)實施“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實施“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主要以“工學交替”等形式實施,在實踐中可以是傳統課堂和實訓室的交替,也可以是傳統課堂與企業車間的交替。課程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工”,是把實訓實習當作課程的一部分,當作課程來實施,進行“工作化”的管理,運用“工”的途徑,達到“學”的目的。同時建立“工學結合”的課程評價方式,專兼職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的考核評價,建立以過程考核、項目考核、作品考核和終結性評價等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方式,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效果。

  五、建設保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和實訓條件

  專兼職教師隊伍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實施主體,校內外實訓實習條件是實施“工學結合”的物質載體,師資和實訓條件的建設是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

  (一)建立校企共同培養職教師資的長效機制。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教師隊伍建設理念,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共同培養職教師資的長效機制,建設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專兼職教學團隊。深化校企雙向互聘機制內涵,保障專職教師能夠定期到企業頂崗實踐,實現教師工程師化,要通過制度建設吸引企業能工巧匠主動參與教學,實現企業講師制度。要改革專職教師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積極倡導教師通過有償工程實踐和提供技術服務來提高其“雙師”素質。要改變師資引進模式,逐步建立專業課教師主要從企業引進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二)建立“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實習基地的長效機制。高職院校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在校企雙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服務優勢和企業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實習基地的長效機制,實現學校人才培養、企業職工培訓、技術服務和技術開發的良性互動,為高職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建設和實踐教學的實施提供保障。